期刊內容 | 第 57 期 September 2015
作者:王梅香(Mei-Hsiang WANG) | 首次發表於 2020-05-28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1509_(57).0001
摘要 Abstract
本研究主要探討1950年代文化冷戰下的臺港文學場域,與其中美國權力的運作邏輯。既有對於美國權力的認知是「新殖民」、「文化帝國 主義」和「柔性權力」等,這些理論對於美國權力的認知是間接、隱微和意識型態灌輸,美國權力利用文學,但不直接介入文學作品的「內容」。本研究以國家私營網絡和在地人際網絡,探討權力施行者和不同中介權力者之間,所呈現的複雜關係網絡。易言之,美國權力透過上述 「中介權力」淡化其政治性,藉由文化資本與經濟資本的轉換,使美國權力運作在文化人身上得以可能。最後,透過分析文學作品所看到的美國權力,是一種「隱蔽權力」,與過往討論美國權力之不同在於,隱蔽權力將權力所欲傳達的意識型態(如反共)編織在符號系統之中,透過文學翻譯、改寫作品和共同創作三種方式,以改變形式、改寫內容、塑造人物和情節、使用隱喻象徵等手法,而這些透過「文學作品」既「傳達」又「掩飾」反共政治目的的手法,正是美國權力在文學場域中的多重面貌。

關鍵詞:文化冷戰、美援文藝體制、新殖民主義、文化帝國主義、柔性權力
作者:張苙雲(Ly-Yun CHANG)、譚康榮(Tony TAM) | 首次發表於 2020-05-28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1509_(57).0002
摘要 Abstract
相關文獻將社會經濟地位定位為健康不平等之根源,本文以這個理論脈絡為起點,視客觀資源和相對地位為兩股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提出健康資源論和地位症候論,檢驗教育、家戶所得、和社會地位,對個人健康之相對重要性。本文首先分析2011年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資料,發現絕大部分教育和家戶所得的健康效益都是透過社會地位的中介作用,且社會地位是理解臺灣民眾健康最重要的因素,所得其次,教育則沒有直接影響。進一步使用2010年東亞社會調查之資料,以同樣之分析架構分析中國、韓國和日本的態樣。分析發現,四個國家都觀察到教育、家戶所得和社會地位的粗健康效益。但是,(1)臺灣、中國和日本都觀察到社會地位比客觀資源重要,韓國則無此一現象。(2)在中國,且觀察到教育的健康效益,但於臺灣和日本則只觀察到家戶所得的健康效益。(3)教育的健康效益在韓國至為強烈。整體而言,文化因素和社會經濟發展等鉅觀環境,似乎難以有系統地理解各國間的歧異,對健康不平等的理論文獻形成相當大的挑戰。

關鍵詞:健康不平等、健康資源假設、地位症候假設、相對地位、東亞社會調查
作者:林文源(Wen-Yuan LIN) | 首次發表於 2020-05-28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1509_(57).0003
摘要 Abstract
醫療化(medicalization)是醫療社會學的重要概念,既有研究已指出其知識、制度、社會互動及實務意涵,但甚少分析臨床實作。本文以科技與社會研究的實作本體論與體制分析觀點,分析臺灣慢性腎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臨床衛教實作,凸顯醫療化過程中衛教實作體制的本體論意涵。2002年起臺灣腎臟醫學會預設普遍客觀的「腎絲球過濾率」診斷,大力推動CKD防治。面對本地多元醫療選擇,衛教實作並不只是傳授知識、規訓病患,也並非如醫學會等拓展知識類屬、專業擴權或社會控制過程時「否定、禁止」另類醫療,而是承認病患的另類醫療與社會主體性,以「維繫、競爭」為主要策略,在多種連結與整合佈署中社會化CKD,形成新臨床與日常實作體制,探討在本地實現CKD疾病現實。正視在地體制脈絡的實作本體論分析,正視看似普遍的疾病如何實現於在地,可在理論上彰顯醫療化的本體論層次,亦有助於擴充醫療化的在地適用性。

關鍵詞:醫療化、醫療實作、實作本體論、體制分析、衛教
作者:李廣均(Kuang-Chun LI) | 首次發表於 2020-05-28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1509_(57).0004
摘要 Abstract
本文探討臺灣「眷村」的歷史形成與社會差異,嘗試對於「眷村」 進行一個再概念化的工作,從一個較為寬廣的歷史脈絡來認識「眷村」 的出現、類型與異同,除了介紹列管眷村的起源與發展,也將兼顧自力眷村的觀察與討論。我們不應將列管眷村等同全體來臺軍人與眷屬的居住經驗,而是應該探究,除了列管眷村之外,是否還有其他以大陸來臺軍人為主的居住型態,了解他們的居住經驗將有助於拼湊國府遷臺之後各級軍人與眷屬的群聚形貌,得到一個較為完整的歷史圖像與社會人口特性的理解。本文將「眷村」定義為以第一代大陸來臺軍人及其眷屬為主的群居聚落,區分為列管眷村與自力眷村兩種類型,提出相關資料說明為何此一分析上的區分有其必要性。就資料整理而言,經由比對 1951-1991年間列管眷村與外省(市)籍人口的關係,本文發現,列管眷村在吸納大陸來臺軍人及其眷屬的居住需求上有其侷限性,多數外省(市)籍人口並沒有住進列管眷村,突顯了探究其他以外省(市)籍人口或大陸來臺軍人及其眷屬為主之人口群聚現象的必要性。沒有住進列管眷村的外省(市))籍人口並不是平均散居各地,而是可能沿著既有的列管眷村、營區或是都市空地而出現某種群聚現象,本文稱之為自力眷村。

關鍵詞:眷村、列管眷村、自力眷村、大陸來臺軍人、外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