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內容 | 第 23 期 June 2000
作者:章英華(Ying-Hwa CHANG) | 首次發表於 2020-07-16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0006.0001
摘要 Abstract
作者:柯志明(Chih-Ming KA) | 首次發表於 2020-07-16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0006.0025
摘要 Abstract
清代臺灣漢人移民開墾耕作的土地主要取白平埔族原住民。兩者間土地佔有與利用的安排不只是了解族群關係的重要關鍵,更由於清廷意圖型塑與規範族群關係而積極介入平埔族土地產權的界定與保護,因此也是了解畫,灣統治的重要面向。過去有關平埔族與漢人間土地租佃慣習的權威性著作-日治時期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與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的一系列著作-過於概括的從現代產權的概念回溯逆推,從事番租(平埔族地權)的分類與解說。這種做法忽略了番租形成的歷史過程以及社會經濟面向,因此做出了不少錯誤的歸類,也誤導了對番租性質的了解。本文透過釐清番租的類型試圖提供更精確與符合歷史事實的分類,同時帶出番租演變的歷史過程。

關鍵字:地權、平埔族、族群關係、國家 

 
作者:章英華(Ying-Hwa Chang)、黃毅志(Yih-Jyh Hwang)、呂寶靜(Pau-Ching Lu) | 首次發表於 2020-07-16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0006.0103
摘要 Abstract
本文針對三十種與社會學、社會福利及社會工作相關的學術期刊進行評比排序的工作。我們根據兩種主觀的指標,即就一百三十位社會學及社福社工學者問卷訪問中,對各列名期刊的主觀評等(水準頗高、水準尚佳、水準平平、水準略差、水準頗差、不熟悉無法評等),和是否可以列名爲夠水準的期刊,以及一項客觀指標,即三十種期刊中彼此在1989至1996年八年間互相引用,每篇的平均次數。根據這三項指標進行因素和群落分析,建構主觀評價綜合分數與排序一,以及主客觀評價綜合分數與排序二。在總體樣本與社福社工樣本的排序分析之後,我們以總樣本的分析爲主,將三十種期刊分成四級,並以社工社福期樣本的結果,調整了二種社福社工期刊的排序。另外本文還以一些有關期刊開放性、評審制度以及出刊穩定性等自變項,與排序分數進行迴歸分析,以確定排序的效度。最後就期刊發行的穩定性、學校與機構的學術期刊、引用狀況以及綜合性期刊的一些問題,加以檢討並提出建議。

關鍵字:社會學、社會福利、社會工作、期刊評估
作者:王仕圖(Shu-Twu Wang) | 首次發表於 2020-07-16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0006.0141
摘要 Abstract
本文主要是以社會網絡的分析方法,探討快速成長社區居民的社會支持網絡結構。社會支持網絡會影響到居民的社會資源支持體系,因此本研究從社會網絡的分析方法著手,希望瞭解社區一般個人社會支持網絡的組成特質,透過這些特質的描述使我們更能瞭解在社區中的個人如何取得其他所需要的社會支持資源。
研究中個人有三種不同的社會支持網絡,包含個人的財務網絡、日常生活的小幫忙網絡和個人的情感網絡。個人財務支持網絡佔所有社會支持網絡的比例爲百分之27.6。在邏輯迴歸分析中,影響財務支持的各種關係取向上,互動的頻率、認識的時問長短、關係類型、地理的親近性等均會影響財務資源的提供。而在網絡成員個人特質方面,性別、教育、收入和職業亦會影響財務的支持。日常生活的小幫忙網絡在支持網絡中,提供者達百分之48.9,主要的原因是鄰居這一關係類型在網絡中的比例是最高者。另影響提供日常生活中的小幫忙的因素,以互動的頻率、住在附近者影響較大,在網絡成員的個人特質方面,只有性別有影響。網絡成員提供情感支持者計有百分之37.3,會提供情感支持者主要來自關係親密者,如父母與子女的關係類型,另性別同質性、年齡同質性與宗教同質性者亦會提供情感的支持。

關鍵字:社會支持、社會網絡、社區失落論、社區繼存論、社區解放論 

 
作者:張苙雲(Ly-Yun Chang) | 首次發表於 2020-07-16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0006.0179
摘要 Abstract
本篇論文認爲陌生人之問往來得以順遂的主要基礎,是透過制度所建立的符號系統以及聲譽和形象。我們提出「制度信任」的三個理論面向:能力、代理倫理與仲裁救濟,並試著從個人在處理金融風險、侵權因應與公民責任等三方面的行爲走向來測量「制度信任」,以檢驗三個理論面向的有效性。本文資料來自1997年12月在台灣北部地區,根據「分層系統抽樣」原則,完成面訪的1,374位受訪者。實證分析的結果發現:(1)由行爲走向測量制度信任是有效且有意義的方向。用以指涉能力、代理倫理和仲裁與救濟效力的六個指標,它對各類信任行爲有一致的解釋方向,民眾愈肯定不同制度的表現,愈會在行爲上表現出正面的做法。能力、代理倫理和仲裁與救濟效力,分別對民眾的行爲,帶有不同的意義。(2)人們在實際狀況和假想情境上,對應方式差異顯著。假設性狀況似乎比較“冷靜”,使用正式的救濟管道,但真正碰到問題時,基於解決問題的迫切性,所採取的方法就比較靠自己。(3)實際處理方式與若再次發生的處理方式之間亦出現顯著的落差“制度由不被採用到被採用的過程,似人們呈現出由「不知道能不能信任」到「願意試著信任看看」的心態轉折。行爲反應的確有一個由嘗試和錯誤中學習的過程。

關鍵字:信任、制度信任、能力、代理倫理、仲裁與救濟、社會變遷 

 
作者:傅仰止(Yang-Chih FU) | 首次發表於 2020-07-16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0006.0223
摘要 Abstract
近年來台灣民眾對陌生人愈來愈不信任。這種不信任感容易發展成多疑心態,侵蝕人際互信的基礎,對社會秩序的維繫有害無益。本文從城鄉環境與就業身份兩項結構背景,探討多疑心態在日常生活各個層面上孕育的運作力量。實証分析依據「台灣地區社會變遷基本調查」三期二次問卷Ⅱ資料(1996年調查,樣本數2831),探討對陌生人的不信任感如何因爲這些結構背景而異。分析結果証實都市環境特別容易滋生多疑心態,尤其是現居地的環境更加重要。成長地的城鄉環境並不直接引起特殊效應,但是將成長地和現居地兩者交叉分析後,顯示那些在鄉村地區成長,目前又住在都市的民眾,最不輕易信任陌生人。多疑心態的結構背景,也透過就業身份的若干特徵清楚展現。文中分別檢驗就業行業與部門,以及管理監督結構中的位階等因素。多疑心態在次級與三級行業、自僱又僱人、受僱於私部門、服務與事務人員、高階主管這些群體或分類中特別盛行。其中行業的區別最爲關鍵,不但本身的效應鮮明,甚至還有力地制約著其他相關因素對多疑心態的作用。整體言之,城鄉環境與行業別這兩大因素,都獨立於個人特徵之外,代表著從日常生活和工作層面來了解多疑心態結構背景的社會機制。

關鍵字:多疑心態、不信任感、城鄉環境、就業身份 
作者:蔡明璋(Ming-Chang Tsai) | 首次發表於 2020-07-16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0006.0263
摘要 Abstract
這篇文章檢討了兩個有關台灣工業發展與均等化的理論。整合理論強調台灣工業化的空間分散模式,有效的將農業區域納入,整合到現代化的經濟體系中而產生社會的均等;相對的,國家主義農業理論調台灣國家強制的擠壓並轉移農業剩餘到工業部門,造成農工部門(階級)的不均等。這兩個社會學分析的特色是對台灣的經濟發展以及均等化的社會過程,給予相當適當的關注。以這兩個理論爲基礎,我們提出一個整合的鉅視過程架構,釐清戰後台灣工業化導致社會平等的過程,並指出社會流動體系的塑造,是重要的中介因素。這個中介過程的因果架構也提供給未來的社會流動研究另一個不同的取向。

關鍵字:台灣社會、工業化、均等化、農業、社會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