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內容 | 第 20 期 October 1996
作者:胡幼慧(Yow-Hwey Hu)、周雅容(Yah-Jong Chou) | 首次發表於 2020-07-24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199610.0001
摘要 Abstract
婦女的家事工作是性別分工與家庭角色規範運作之結果,也是家人關係中權力地位角力(bargaining)的象徵。傳統台灣家庭的父居結構下所形成婆媳家事工作的不平等分工與交換,在快速社會變遷下,到底經歷了何種變遷,又如何影響老年婦女的生活品質,是為本研究的研究目標。為了能夠深入瞭解台灣老年婦女世代所經歷的媳婦經驗與雙邊後的婆婆生涯,本研究採焦點團體法(focus group),針對城、擲地區之老老、中老世代婦女進行質性研究之探索。本研究從「自主-控制-支持-依賴」的理論概念出發,探討「燒飯」、「帶孩(孫)子」兩項重要家務的變遷對台灣老年婦女的生活經驗、意義銓釋、和其對生活品質的影響。資料的分析部份採「言辭分析」法(narrative analysis)。研究結果發現,婆媳的家務分工已呈現巨大的內涵及意義的變化,在家務分工與內涵上受到經濟自主或從子依賴、子媳的遷移、媳婦的勞動市場參與之影響最為明顯,然而對老年婦女的經驗意義詮釋和對其生活適應層面而言,則以其個人的資源以及其對父系家庭文化規範之認知暴動狀況影響最大。根據此研究結果,本研究對老人及家庭改革、以及對未來的研究方向提出討論與建議。

關鍵字:代際交換、性別、家務工作

 
作者:薛承泰(Cherng-Tay Hsueh) | 首次發表於 2020-07-24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199610.0049
摘要 Abstract
本研究以「社會變遷」第二期第三、四次調查,共六千兩百位台灣民眾為對象,針對台灣社會的特性,以性別、省籍、和父母親教育,來描述國初中之後升學與教育分流的差異。整體而言,台灣教育水平不斷提昇,而且性別、省籍、與社經背景的差異也有縮減的現象,其中以性別特別明顯。省籍的差異雖然減緩了,外省人在教育的優勢仍然存在,尤其是外省人進入普通高中比例較其它省籍早已高;本省閩南與客家教育水平雖不斷提昇,但以進入高職比例的增加最為明顯。此外,具有較高社經背景者,不論年齡群,繼續升學與進入普通高中的比例也一直是偏高的。經由多變項分析發現,家庭背景因素對教育取得(以年計)的影響力,隨著年輕人口有減弱的情形。然而,除了性別之外,背景因素的影響力對國初中後的升學並沒有減緩;至於分流的選擇,「普通高中」和「職業學校」所吸引的學生,史和家庭背景有相當的關遠。此外,在給予不同階級背景(以父母教育程度為指標)的條件下,出生於民國四十五年之前人口群,初中畢業後的升學以及進普通高中的機率均以外省男性最高,非外省女性最低。至於出生於民國四十五年之後人口群,圈中畢業後的升學,性別的影響力降低,然外省子女進入普通高中機率仍較非外省為高;無論如何,性別和省籍差異仍不若階級背景明顯。簡單地說,台灣教育的擴充的確縮短了(尤其是性別間)教育機會的不均;然而在分流的教育過程當中,背景因素(按重要性依次為父母教育、省籍)仍然具有相當的作用。

關鍵字:教育分流、功績主義、階級複製、多重類別邏輯迴歸、文憑主義、文化複製
作者:黃毅志(Yih-Jyh Hwang) | 首次發表於 2020-07-24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199610.0085
摘要 Abstract
雖然自馬克思以來,理論大師們對於社會流動如何影響到階級意識之發展,此即社會流動與階級形成的因果關係,已談得很多(Goldthorpe,1980),有關社會流動,階級意識各別的經驗研究也都做了很多,但是對於兩者間的因果關係作嚴格檢證,特別是量化按證的研究,卻做得不多。本研究則依據民國81年社會變遷社會階層組資料,以多元迴歸與邏輯迴歸分析個人的階層流動經驗,如流動或不動,對於階級認同,與勞資對抗之意識,兩項不同層次的階級意識之影響,並探討在這個影響中,社會網絡所扮演的中介角色;此外,本研究並進一步探究“是否各個客觀的階級(或階層)向度,對於階級意識之影響大小,會隨著層次不同而改變”的問題。然而由於本研究所依據的社會變遷資料對於階級意識之測量,除了階級認同之外,都集中在“表現於對勞資對抗之態度”的工人意識,本研究對階級意識之探討乃以工人意識為焦點,這包含了工人認同與勞資對抗之意識;對社會網絡與階層經驗之探討,亦以“是否配偶成最好的朋友為工人”所代表的網絡特質,與“是否有處於工人階層的經驗”為焦點。

關鍵字:社會流動、社會網絡、工人意識
作者:傅仰止(Yang-Chih FU) | 首次發表於 2020-07-24
DOI:ttps://dx.doi.org/10.6786/TJS.199610.0125
摘要 Abstract
台灣車部原住民佔當地人口的四分之一,成為東部原漢關係中一項重要的結構性制約條件。本文參考國外有關族群人口比例以及權力威脅論的研究,依據歷年人口統計,以及「台灣地區社會意向調查」問卷訪問資料,分析東部原漢互動關係背後的人口結構肇因與社會心理機制。研究發現泉部漢人對原住民明顯的抱持著負面意象。跟其他漢人比起來,東部漢人贊同天生的種族優劣觀,並且認為山地話粗俗、原住民懶惰。負面族群意象所反映出來東部原漢關係的緊張,跟原住民「顯著少數」人口比例所加諸的結構制的力量,密切呼應。本文揭示這種人口比例Z民族群意象之間的可能關聯,並以政治、經濟、教育種種不同情境為例,說,明東部漢人跟原住民之間的種種競爭,都是奠基於「原住民人口佔有顯著比例」這項結構事實,才益發突顯。原住民優惠政策固然引起原漢關係緊張,可是正因為東部原住民人口比倒相對的突出,才能強化這項觸媒的效應。不論族群互動的情境內涵是什麼,都很難擺脫人口結構的基本製約力量;而這種原漢關係的社會心理基礎,得以通過負面的族群意象充分展現。

關鍵字:人口比例、族群意象、台灣東部、原漢關係

 
作者:洪鎌德(Lien-Te Hung) | 首次發表於 2020-07-24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199610.0163
摘要 Abstract
劍橋大學社會學教授紀登士是當代英美社會學界著作最豐、聲譽鼎盛的學術泰斗。其國際聲名與德國哈伯馬斯、法國卜地峨與杜赫尼桐頡頑。本文簡要而係統地介紹紀氏生平、著作、學說淵源。特重其引起各方囑目與爭議的「結構兼行動理論」之剖析。此外,對他,有關階級、權力、民族國家、資本主義與現代化之論述有所介紹。文尾對紀氏學說的貢獻及其理論之瑕疵有所論列與評估。

關鍵字:結構兼行動理論、行動、結構、社會實踐、民族國家、現代化 
作者:唐先梅(Shain-May Tang) | 首次發表於 2020-07-24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199610.0211
摘要 Abstract
本論文主要目的在探討過去家事分工實証研究中,所面對變項操作定義的問題,並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一些具體的建議與看法,以為未來研究參考。一般實証研究模型中包括自變項及依變項兩部分,而任一部分變項的測量都可能影響到研究的結果,本論文將針對這兩部分,說過去家事分工研究中實際的操作情形,分別加以說明及評論。在自變項方面,最常用來解釋家事分工的理論包括時間可利用論(time availability)、角色理論(role ideology)、及資源論(resources)等三種,然而由於每位研究者操作這些理論的工具不同,以致研究結果產生頗大差異。在依變項方面,家事分工的測量也因研究者採用方式為相對分配法(relative distribution)或絕對分配法(absolute time-use)而影響了研究結果。故本論文除了分析過去相關研究在變項操作上的缺失外,並在方法上及測量上提出若干修正,以改進家事分工研究中變項操作的缺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