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內容 | 第 66 期 December 2019
作者:藍佩嘉(Pei-Chia Lan) | 首次發表於 2020-05-01
DOI:
摘要 Abstract
作者:陳宇翔(Yu-Hsiang Chen)、許淑翔(Shu-Hsiang Hsu)、趙羽涵(Yu-Han Chao) | 首次發表於 2020-05-01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1912_(66).0001
摘要 Abstract
P2P網路借貸(online peer-to-peer lending)為目前全球金融科技(FinTech)主要發展類型之一,近年也在臺灣快速成長。網路平台業者媒介貸方與借方完成借貸交易,且在過程中提供各類型服務,向一方或雙方收取費用。本文指出,貸與人與P2P網路平台連結共同展演實踐(perform)理性經濟人(homo economicus),經由平台中完整的借用人資訊、案件信用評比、分散投資機制、風險保護與法律協助,讓個人間信用借貸可脫離(disentangle)社會關係置入於經濟市場框架,成為可理性計算風險與預期報酬的投資活動。然而,目前臺灣P2P平台制度的正當性尚未充分,參與者對於平台的信任成為這個經濟活動可存在的前提。平台信任由不同社會機制所共同產生,這些機制包含:專業經營團隊使平台成為金融專家系統、平台與銀行(正式金融機構)進行結盟以提高自身地位(status)、業者強調守法且朝向正式制度化發展,另外也有人際連帶產生的信任。本研究成果可以回應金融社會學與金融社會研究對於市場上理性經濟人構成與存在的討論,指出常民與市場工具可共同型構為具有理性計算能力的社會科技組構集合體(socio- technical agencements),但是在新興金融的制度正當性尚未全然建立的情況下,交易需仰賴各項社會機制使參與者可對於市場平台產生信任。

關鍵詞:金融科技、P2P網路借貸、理性經濟人、展演實踐、 信任
作者:夏傳位(Chuan-Wei Hsia) | 首次發表於 2020-05-01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1912_(66).0002
摘要 Abstract
在臺灣,新自由主義為何能突破發展型國家的價值與世界觀而崛起?本文聚焦過去文獻皆忽略的角色:新古典經濟學者,是他們抓住了1970年代二次石油危機以及1980年代初期總體經濟失衡所賦予的機會,透過辯論、遊說與宣傳,帶來一套新的認知框架與理解危機的因果故事,翻轉了國家與市場之間的價值階序,促成1985年全面自由化政策,也讓他們從決策邊緣邁向核心。

本文主要問題意識在於探討:新自由主義理念在什麼樣的社會條件下出現、透過什麼管道散佈,又如何被接受並影響政策?從歷史制度論出發,我論證在1980年代政治經濟結構變遷的挑戰下,舊的發展型國家典範失靈,而新自由主義通過了「經濟可行性」、「政治可行性」的考驗,才為當局採納作為務實解決問題的手段。但由於落實階段缺乏「行政可行性」,並受到舊發展型國家官僚的制衡,以致於臺灣的新自由主義化路徑呈現溫和且務實的特色,發展型國家傳統只是逐漸撤退。

最後,本文也針對主流詮釋提出一項方法論反省:新自由主義化既是政商結盟與階級利益分配的政治過程,也是政策認知框架與意義系統的轉換,涉及利益、理念與制度變遷之間相互糾結的互動及多重因果關係,不宜做片面、抽離的理解。

關鍵詞:新自由主義、發展型國家、歷史制度論、政策典範
作者:林昱瑄(Yu-Hsuan Lin) | 首次發表於 2020-05-01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1912_(66).0004
摘要 Abstract
隨著大學重組加遽與密集母職意識型態盛行,學術媽媽在專業工作與家庭責任上面臨更嚴峻的挑戰,然而新世代學術媽媽的處境鮮少受到關注,相關研究也很少採用整合取徑,同時檢視她們從事專業工作與當媽媽的經驗實作。因此,我們很難知道學術媽媽的真實處境為何?她們如何與不同的社會期待協商?在協商過程,哪些因素影響她們能動性的發揮?為回答以上問題,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法,訪談十九位育有子女的大學女性教師,具體呈現這些置身於新大學情境下的學術媽媽跨域(家庭/工作)、跨時(日/夜)的肉身化經驗。研究發現資歷職等、學校類型、組織文化、家庭性別關係與物質條件,以及進入職場時間點,均是影響其處境優劣的關鍵因素,若同時具備多種不利因素,學術工作的(時/地)彈性,反而會讓她們的處境更加惡化。然而,學術媽媽發展出三種協商策略回應建制困境:(一)強化身心自我管理技術;(二)透過學術工作的聲望和學術資本轉化母職實作;(三)反芻育兒經驗滋養學術工作。最後,研究發現有半數受訪者同時採用第(二)種和第(三)種協商策略,筆者將此種雙向整合的狀態命名為「智性母職」,用以描述學術智性工作和母職間存在相互辨證、持續對話的關係,在協商過程中可能會讓兩者產生質變,促成更具轉化性意涵的實踐。本研究的獨特貢獻在於採用少見的整合取徑,提供臺灣在地學術媽媽的經驗性資料,並對促成學術媽媽整合的文化、物質與結構性條件提出解釋,同時凸顯本地有別於西方研究的特殊社會、文化脈絡。

 
關鍵詞:學術媽媽、密集母職、學術工作、家庭—工作平衡、整合取徑
 
作者:王宏仁(Hong-Zen Wang) | 首次發表於 2020-05-01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1912_(66).0007
摘要 Abstract
作者:吳介民(Jieh-Min Wu) | 首次發表於 2020-05-01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1912_(66).0008
摘要 Abs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