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內容 | 第 69 期 June 2021
作者:陳美華(Mei-Hua CHEN) | 首次發表於 2021-11-20
DOI:
摘要 Abstract
作者:簡妤儒(Yu-Ju Chien) | 首次發表於 2021-11-20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2106_(69).0001
摘要 Abstract
本文以養蚵的人工附苗技術為例,藉由探討技術移轉過程中行動者的認知差異和互動過程,分析新技術以正式授權方式進入農漁業現場的可能限制。近年來,政府大力推動技術移轉等制度,來促進農漁業技術創新。而為了因應天然蚵苗日趨不穩定的問題,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推出人工附苗技術取代天然苗,並順利將其技轉。然而,一般蚵農多興趣缺缺;而新進廠商習得技術後,最終在授權期限到期後亦放棄規模量產。本研究透過比較不同行動者的認知和互動,指出被移轉的人工附苗技術,因脫離蚵農身處的地方與市場脈絡,較難形成與在地環境和市場相互連結的社群,促進使用或共同創新。而對新進廠商來說,授權契約雖「構框」了專家與接受技轉者的互動,但卻難以處理「溢出」於構框的實際生產網絡關係,使得新技術(物)難以生根於農漁業現場。本研究從經濟社會學和科技與社會的角度,反思技轉制度和知識創新的限制,提醒國家在推廣農漁業發展和相關發展時,應避免預設實驗室技術可輕易轉換為市場效益,而忽略了各方行動者所處的環境、制度、市場,及風險評估等認知,對技術研發和實際利用的限制;並正視農漁業的產業特性和契約化互動所造成的影響與限制。

關鍵詞:技術移轉、在地知識、轉譯、構框、溢出
作者:王安琪(Anne-Chie Wang) | 首次發表於 2021-11-20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2106_(69).0002
摘要 Abstract
安寧照護做為現代醫學制度的一部分,反思死亡醫療化,發展出面對死亡的科學知識與照護模式。因應生命末期照顧的不確定性,安寧團隊如何行動?本文使用「預期工作」,來統整醫事人員的核心照護活動,涉及科學預測、情感驅力與照護實作。研究資料包括2019-2020年的安寧病房參與觀察,以及深度訪談23位安寧團隊成員與21位病患家屬。本文發現:安寧團隊照護末期病人時,關注病人的存活期、醫療組織規範與病人的生命軌跡,分別代表臨床性、組織性與社會性時間。三種時間框架出現在安寧團隊的不同工作階段,包括預後評估、醫病溝通與照護實作。首先,安寧團隊以科學計算的方式,預測病人存活期。其次,醫病溝通時,安寧團隊呈現預測資訊,釐清病人家屬預想未來的情感,並規劃當下可行的行動。第三,安寧團隊為了預防病人受苦,進行身體舒適與情感層面的照護實作。安寧照護協助病人家屬預想近期之內的死亡,並在當下行動。安寧照護案例在幾個面向拓展了預期工作的分析範疇:一、社會成員除了寄望新的發展,也展望完滿的結束,也就是「善終」。二、末期照護進展快速且充滿不確定性,提升預測、溝通與行動的挑戰性,是所有預期工作之中最困難的一種。

關鍵詞:預期工作、不確定性、安寧照護、善終、死亡醫療化
作者:蔡明璋(Ming-Chang Tsai)、潘欣欣(Hsin-Hsin Pan) | 首次發表於 2021-11-20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2106_(69).0003
摘要 Abstract
在臺灣的脈絡下,本文以人民決策、反菁英、庶民誠意,以及強人領導等四種反菁英情緒指標建構民粹主義概念。本文以潛類型分析2019年世界價值觀調查臺灣資料,將臺灣民眾分為低度、中度與高度等三種潛在民粹類型。結果顯示約有1/3的民眾屬於低度民粹,相信政治菁英仍會在意他們的意見。另外有54%屬於中度民粹民眾,感覺自己的政策發聲,不受政治菁英的重視。最後約有1/8的民眾屬於高度民粹,反菁英情緒最為激進。同時,高度民粹與中度民粹民眾總和有2/3,意謂大多數民眾對政治菁英產生反感。其次,本文運用迴歸模型,對這三種類型民眾的人口社經背景進行分析,結果發現:高度民粹民眾與個人主觀感受的經濟不安全感及國民黨支持度有正面相關。最後,研究發現,高度民粹民眾懷有菁英與政府都是貪腐的想法、高度政治不信任感,甚至強烈排斥移民及同性戀團體。民粹主義不僅在政治上產生效應,也會將保守價值擴散蔓延到社會議題。

關鍵詞:民粹主義、潛類別分析、政治信任、社會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