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內容 | 第 49 期 June 2012
作者:陳東升(Dung-Sheng CHEN) | 首次發表於 2020-06-02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1206_(49).0001
摘要 Abstract
本文建立在社會行動者是強互惠與考量公共利益,而非完全自利的前提下,探討依據平等、互惠與合作的社會治理模式得以生成的微視面和鉅視面的作用機制,並且闡釋強互惠的社會稟性是在社會互動和特定 歷史及社會情境中逐漸發展出來,且持續被社會建構的。社群治理在市場或層級組織以外,被當成一種調節管制社會關係的理念型,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的意涵。面對當代資本主義發展與代議民主所面臨的困境,社群治理模式讓我們有了創新替代方案的理論基礎,並且進一步打造出不同的社會經濟組織和制度設計之可能性。社群治理與社會創新的連結企圖彰顯理論思考和社會實踐的緊密結合,理論反省提供社會實踐可能的創新構想,社會實踐則回饋理論發展的方向。
作者:丁仁傑(Jen-Chieh TING) | 首次發表於 2020-06-02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1206_(49).0002
摘要 Abstract
靈驗,是和漢人民間信仰操作與發展關係最為密切的一個概念,但至今尚缺少基礎性的理論探討。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要就理解漢人民間信仰最具普遍性也最具關鍵性的文化概念「靈驗」,進行系統考察與理論初探。考察的步驟,先由漢人父系社會的「結構化」原則中,說明超自然世界與社會世界之間的「相互定義」與「相互再生產」關係,進而 說明該超自然象徵結構中,如何內在性的預設了靈驗的存在。接著,我討論了由「單純性靈驗顯現」到「互動性靈驗顯現」的歷程,並討論了 人與神明之間短期或長期「交互對等性關係」中,所產生的各式各樣的靈驗模式,尤其是社會集體與神明進行長期結盟關係中所建構出來的靈驗觀,是靈驗現象背後特別鮮明的社會學面向。最後,我也提到了關於靈驗生產的問題,以所謂的「做靈驗」為考察焦點,揭示出社會資源動員,如何可能創造出更持續而具感染性的靈驗。本文相關概念中所討論到的靈驗基本象徵結構與後續相關的社會結盟原則,是目前漢人民間信仰研究理論中所最缺乏卻也是最需要的基礎性知識,本文的提出,或許有助於在漢人民間信仰研究的社會學知識上產生可能具理論累積性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靈驗、民間信仰、結盟、交互對等性、結構化
作者:林秀幸(Hsiu-Hsin LIN) | 首次發表於 2020-06-02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1206_(49).0003
摘要 Abstract
透過一個地方社群的派系、廟宇和國家結構的交手過程,本研究企圖理解地方社群做為主體,和做為客體的外在政治結構的協商過程,實是一個文化建構的所在。當Bourdieu以個人的實作(practice)和場域(field)的概念,來說明文化慣習(habitus)的形塑,本研究以地方社群為主體,國家政治結構為客體,闡述主體和客體之間的社群文化界線,如何提供一個緩衝空間─即本文所稱之縫隙,和既有的象徵貯存庫,讓前者得以類似手工藝式的創造手法,轉換外在的結構為地方的象徵建構,因而免除了一個政治風暴,也進行了社群自我的文化建構。本論文借用De Certeau與Paul Willis之日常生活政治相關的概念,說明在小群體或個人與外在結構相遇時,並不是簡單的文化抵抗的論述可以詮釋,而是操作或協商的過程與布局。這個操作布局的過程,是在本身的文化體系、外力的強度以及歷史契機等各種力量折衝下,主體的抉擇,並從中進行文化建構、形塑認同。因此本文也將借用Geertz的論點:模糊文類界線才得以表現地方知識形構的特殊方法論,因為文化的相遇不是機械的累積過程。也因此文化認同不可能形塑於歷史之外,歷史、政治與信仰也在這個過程中互相建構和競奪。

關鍵詞:日常生活政治、地方社群、界線、國家、象徵建構
作者:林文源(Wen-Yuan LIN)、陳晉煦(Jin-She CHEN) | 首次發表於 2020-06-02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1206_(49).0004
摘要 Abstract
本文試圖解析近年臺灣單車風潮下的品味政治。本文以Bourdieu資本、品味區隔概念出發,結合Hennion品味實踐角度,闡述單車群體中萌生的區隔。以新竹市各類型單車社群與個體為案例,我們由不同社群組織與維持、單車論述、技術層次、活動型態區分出五種「單車—人」 網絡,探討不同單車群體的品味構成。
本文認為不同單車社群的多元實踐中,不但存在Bourdieu所區隔的經濟、社會、(鑑賞式)文化資本型態,由品味實踐的角度,我們進一步提出「技術資本」與「體驗式文化資本」探討多樣化的單車社群。藉此,希望有助於理解這股新興單車風潮的品味政治,並有助於拓展嗜好與品味研究的實作理論視野。

關鍵詞:騎車實作、中介、品味實踐、Bourdieu、Hennion
作者:李佩嬛(Pei-Huan LEE)、黃毅志(Yih-Jyh HWANG) | 首次發表於 2020-06-02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1206_(49).0005
摘要 Abstract
過去研究曾發現就臺灣學生自陳父親職業問卷調查而言,Ganze- boom與Treiman的「國際四碼新職業社經地位量表」建構效度明顯比不上「臺灣地區新職業社經地位量表」。至於在面訪成年民眾的較詳細職業調查中,「國際新職業社經地位量表」與「臺灣地區新職業社經地位量表」的建構效度相較究竟如何?仍有待進一步研究評估。本研究採用面訪成年民眾的2005年「臺灣地區社會變遷調查」全國代表性樣本資料做分析,比較「國際四碼、一碼新職業社經地位量表」與「臺灣地區新職業社經地位量表」這三項職業測量的建構效度。研究發現顯示:整體而言,建構效度以「臺灣地區新職業社經地位量表」略高,而「國際一碼新職業社經地位量表」與「國際四碼新職業社經地位量表」相近。

關鍵詞:國際新職業社經地位量表、臺灣地區新職業社經地位量表、建構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