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內容 | 第 43 期 December 2009
作者:蔡宏政(Hung-Jeng Tsai) | 首次發表於 2020-06-26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0912_(43).0001
摘要 Abstract
審議民主的支持者認為,審議民主一方面可以通過公民們集思廣益的辯難來避免專家政治的知識獨斷(民主原則),另一方面又能夠經由 公民們追求「共善」的理性論證來提升民主決策的品質(知識原則), 審議民主因此是通過「多元」與「審議」來兼顧公共決策中的民主參與 與專業理性。本文首先從審議民主的文獻爭論中指出,知識原則與民主 原則其實存在著矛盾,主要是因為審議民主的理論爭議中,對何謂「理性審議」欠缺一個知識論的說明。第二部分本文論證,專業知識之所以被認為比常識優越,是因為傳統上認為它是邏輯有效與經驗客觀的,但是「客觀的」經驗事實其實是滿載理論意義的(theory-laden),而理論的邏輯有效性是跟其它配套理論形成一種網絡式的互相解釋。因此知識真值的成立存在一種內在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使得各種可能的理 性觀點平等地浮現。因此,一個共識或公共決策得以做成,必須依靠某種超越這些同等理性的觀點之決斷,這個決斷本質上就是一種權力的支配。因此,審議民主一方面雖然可以解釋為決策權力的民主化,但是同時也是倚賴知識為工具來進行的權力支配活動。在第三部分中,本文則以高雄跨港纜車公民共識會議為例,說明它的舉辦、爭議過程與最後的共識是如何在各種知識與權力的歷史條件中互動產生。
 

關鍵詞:專家政治、審議民主、知識的不確定性、公民共識會議
作者:李玉瑛(Yu Ying Lee) | 首次發表於 2020-06-26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0912_(43).0002
摘要 Abstract
逛街購物(shopping)在西方社會學科中已經被充分探討,但是台灣卻少見社會學門的關懷。本文的目的是將看似平凡而且瑣碎的女性逛街購物的經驗,納入消費文化的研究範圍,逛街購物不是一個屬於自我陶醉的個人行動,它是現代人必須參與的社會實踐。本文以社會的時間觀與自我為軸線來呈現台灣女性逛街購物的面貌與經驗。本文以獨行俠、從眾者、賦權者和精算師來凸顯其特性,表示女性是如何的支配時間與金錢,同時也呈現女性自我認知和與他人互動的關係。需要說明的是,這只是為了「命名」之便所做出的區分,任何一位女消費者可能同時擁有多重的形象,例如獨行俠也有可能就是逛遊者、賦權者。也就是說,四者之間並非是相互排斥的關係,很多時候這四種逛街購物的特質是可以排列組合在一起的。女性享受獨處的時間,同時也滿足了視覺的觀賞和身體感官的愉悅。當她們在看流行,比較價錢和貨比三家的時候是精打細算者,然而她們也不自覺的陷入商品規格化的制約,在商場中努力找尋的其實是和廣大眾生一模一樣的東西,而非單獨為個人量身訂製的產品。但是消費者還是願意花很多時間逛,就是在尋尋覓覓、搭配出一絲表達自我獨特性的創意,磨練和展現個人的消費判斷能力。逛街購物的社會實踐中包含對既有的社會價值的抗拒和妥協,女性就是在這樣的辯證之中,認識自我、定義自我、肯定自我。

關鍵詞:逛街購物,女性消費者,時間觀,自我認同
作者:林宗弘(Thung-Hong LIN) | 首次發表於 2020-06-26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0912_(43).0003
摘要 Abstract
東亞新興工業社會如台灣,是否已經走向後工業化或者全球化的趨勢?本文比較了新馬克思主義、後工業主義與全球化理論等三派主要的社會轉型分析,發現三派理論在社會轉型的動力、階級結構的改變、階級流動的變化、勞動市場性別分工的變遷、收入分配的趨勢與階級政治的後果等方面各自做出了不同的假設。根據台灣的官方統計數據與1992-2007年的《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Taiwan Social Change Survey)樣本,以及新馬克思主義的階級類型劃分,本文的分析發現:首先,在過去近二十年間,台灣的階級結構發生了相當的轉變,自僱者與無酬家屬勞動者快速減少;專業技術人員擴張,「黑手變頭家」與 「頭家娘」現象則在消逝中。其次,在階級流動方面,父母的階級位置對子女階級繼承的影響有限,階級流動越來越依賴文化資本的代際傳遞。第三,隨著高等教育擴張,女性勞動力大量進入專業技術位置,男性體力工人與自僱者的收入相對下滑,可能縮減了兩性之間的工資差異。最後,台灣的所得分配不平等主要來自資本主義的階級分化,但非技術工人與技術工人的差異也在擴張,資本與技術擁有者的利益提升, 可能是貧富差距惡化的兩個主要來源。台灣過去二十年來的階級結構與社會不平等的變遷,雖然仍具有無產化的特徵,但後工業化才是主要的轉型軌跡。

關鍵詞:社會階級,社會階層化,新興工業國家,所得分配,社會變遷
作者:陳琮淵(Tsung-Yuan Chen)、王振寰(Jenn-Hwan Wang) | 首次發表於 2020-06-26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0912_(43).0004
摘要 Abstract
本文探討台灣生技製藥產業的發展和創新模式。我們認為解釋台灣生技製藥產業的演化過程,必須考量全球商品鏈、國家機器角色和廠商技術能力之間的搭配關係。本文指出,台灣生技製藥產業發展有兩個主要階段:第一階段在1990年代以前,全球製藥產業被少數公司壟斷,台灣政府雖欲推動生技製藥產業,但缺乏對該創新型產業的理解,且政策規畫未掌握全球商品鏈的分工狀態,致使國家介入方向不明,無法與廠商緊密結合而成果有限。在1990年代中期之後的第二階段,由於國際生技製藥產業朝向將藥物的商品鏈切分開來,並開啟了委外研製模式。在此階段,一方面台灣政府開始大力扶植生技製藥產業,同時放棄以衍生公司主導產業的作法,代之以建立平台來推動;另方面廠商也逐漸切入產業商品鏈的不同區段,而呈現出新的創新類型。不過我們也將指出, 此類生技製藥產業的創新模式,雖能成功的與台灣中小企業結構特性結合強化廠商能力,但是這樣的模式卻僅有利於受國家資源支持的廠商, 而無法像過去一樣可以「創造」產業和就業。

關鍵詞:生技製藥、全球商品鏈、產業升級、創新、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