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內容 | 第 33 期 December 2004
作者:李玉瑛(Yu Ying Lee) | 首次發表於 2020-07-01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0412_(33).0001
摘要 Abstract
在既有攝影研究的領域中,令人驚訝的是,很少有研究討論關於女性豐富且複雜的經驗如何牽絆在照片的生產與消費之中。到底照片的擁有者,尤其是女性,是如何地觀看自己的影像?本文質疑在視覺文化中預設女性的影像只是餵養男性凝視的被動物品,這樣的視覺理論不足以解釋女性如何從觀看自己或是其他女性的影像中得到視覺愉悅。舉例而言,當代台灣的婚紗照特別展現新娘的美貌和個人風情,然而是女性而非男性一再翻閱婚紗照。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能說所有女性的影像都是為了取悅男性凝視?作者認為男性凝視的概念以男性為主體來討論男性觀看的愉悅,因此不能夠解釋在影像消費時代,女性觀眾的觀看經驗和女性想要製作自己形象的渴望。以台灣婚紗照消費的實證資料探討女性的觀看經驗,以及剖析視覺影像解讀的複雜性,本文認為在當代影像消費社會中,「被看」不是一定與被動/弱勢聯想在一塊,反而應該被看成是一種展示權(Power of display)的體驗。影像的消費可以被理解為人們/消費者自主的參與一場「可見性的政治」(politics of visibility)的假扮遊戲。肖像攝影是人們自主性的消費行為,其目的是為了展示自我所認同/認可的自我影像/形象(image),而這個影像/形像不可避免地會受所處社會的意識型態或是審美觀的影響。自我影像與認同的關係乃是依賴觀者在學習「看」、「被看」與「自我展示」的複雜辯證的過程中所建構出來的。

關鍵字:男性凝視、肖像攝影、視覺文化、婚紗照、認同
作者:蔡友月(Yu-Yueh TSAI) | 首次發表於 2020-07-01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0412_(33).0002
摘要 Abstract
本文嘗試以「身體」做為一種理論角度出發,並以此做為連結微觀行動者與鉅觀社會的橋樑。作者藉由36位由初期到末期癌症病患的田野資料,所呈現的「新的身體管理技術」、「身體心像與自我認同的改變」、「病痛的身體與醫療專業權力」、「安寧病房內的身體政治學」,思索這些癌症病患如何面對病痛、死亡與醫療專業權力的相關議題。
透過癌症病患身體經驗的田野觀察,筆者指出,社會、文化的因素如何作用在這些不同性別、年齡、診斷的癌症患者身上,以及實證醫學面對現代人病痛的限制與盲點。本文希望透過受訪者病痛的經驗進一步反省醫療專業權力的不足與濫用,期待有助於台灣醫療專業有更多的反思。筆者認為,身處當代社會的行動者,唯有意識到病痛的身體為何會受這些外在力量所左右,理解到社會、文化加諸在身體的外在規約力量與現代醫療的限制,在面對不可治癒的疾病時,才有能力轉化身體限制,並重新賦予病痛意義,進而使我們對自身生命的存在有新的理解方式。

關鍵字:身體、身體心像、病痛、醫療專業權力、安寧療護
作者:陳端容(Duan-Rung Chen) | 首次發表於 2020-07-01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0412_(33).0003
摘要 Abstract
台灣醫師人力多集中在大型醫療機構,醫師想在大型機構如醫學中心或區域醫院中取得醫療主管職相當困難。什麼因素構成醫師取得主管職的機會結構未有具體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討在控制個人背景因素後,醫學系背景、進階學位、或醫師生涯選擇(優勢科別與生涯路徑選擇),以及工作經歷(轉換不同任職機構次數)對醫師取得正副院長職是否有關。以台灣90家醫學中心與區域教學醫院歷、現任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骨科之科部主任及正副(醫療)院長為對象,以衛生署所提供之「醫事人員執業異動資料檔」,取得醫師生涯路徑流動資料。
研究結果顯示,在大型醫院擔任科部主任與正副院長職醫師以男性為主,平均年齡約50歲。醫師取得大型醫院正副院長職與下列因素有關:年齡、名校文憑、進階學位、外科背景,以及選擇公立醫院體系為生涯路徑。醫師擁有名校文憑具有明顯競爭優勢,然其部分導因於名校與勞動職場的製度性連結。醫師勞動職場呈現區隔化與集結化特性。在不同的醫院市場區塊中,醫師由科部主任升任正副院長職的條件不同,顯示組織的市場位置會與組織內人員升遷機會有關。

關鍵字:醫師職場、主管職、生涯路徑 

 
作者:何明修(Ming-Sho Ho) | 首次發表於 2020-07-01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0412_(33).0004
摘要 Abstract
以往社會運動研究者重視動員結構與政治過程,在九○年代以來,社會學家開始注重社會運動與文化的關係。在既有分析途徑中,構框理論是廣為普遍運用的一種。構框是指建立一套詮釋外在世界的架構之過程,亦即是社會運動如何生產出文化的意義。本文探討,Snow等人一開始如何以互動論的理論預設來提出構框理論。在早期的看法中,構框是訴諸於支持者,而其主要作用在於形塑動員共識。相對地,構框的策略性與組織性面向則是較少討論。本文贊同構框理論應該擴展其研究範圍,納入策略與組織的考量。因此,構框除了強化參與者的動機以外,其策略性運用更可以用來(1)利用政治輿論、(2)維持參與士氣、(3)減少反對阻力。組織性構框方面,構框過程是受到組織動態所影響,包括競爭、合作、學習等因素。本文接受策略理性的預設,但是也主張應該避免過度的志願論立場。社會運動的理性是高度受限的,是受制於當事者的傳記背景、政治文化、構框劇碼等條件的限制。基本上,本文認為構框理論的發展潛力仍值得開發,如果能夠有系統地處理當前研究的一些歧異,社會運動的文化分析將會更有累積性。

關鍵字:構框、文化、社會運動、策略 
作者:杜素豪(Su-Hao Tu) | 首次發表於 2020-07-01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0412_(33).0005
摘要 Abstract
在西方社會學及經濟學分析中,比較日誌與直接詢問法對勞力時間的估計已有二十年歷史,這類研究卻未見於台灣。本文以已婚花農婦女為例,分別比較時間日誌與兩種直接詢問法,在估計無酬勞力時間的差異。此比較著重在確定時間日誌法之有效性,直接詢問法的高估情形,與高估現象的可能解釋。面訪調查資料輔以深入訪談質化資料的分析結果顯示,時間日誌法適合於估計已婚花農婦女的農務與家務工作時間。工作時間的高估與婦女所回答的工作時間長短息息相關。儘管在時間高估的社會心理解釋上仍分歧,且研究對象侷限在特殊產業的農家婦女,本文的研究架構與分析方法卻適切的提供台灣社會科學領域中時間測量方法研究的重要參考,尤其是時間運用、生活型態、兩性無酬勞力分工等相關研究。對未來研究的建議包括修改社會讚許性的測量方法,重建對高估時間的模式分析,更多時問日誌的信度與效度的研究,多元方法綜合運用於時間測量方法的比較分析,鼓勵對其他自營職業婦女與其他學科領域從事類似的時間運用研究,以及從事具代表性樣本與追蹤樣本的反覆檢驗。

關鍵字:時間日誌、直接詢問、社會讚許效應、時間壓力感效應、迴歸平均效應 
作者:蕭阿勤(A-chin Hsiau) | 首次發表於 2020-07-01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0412_(33).0006
摘要 Abstract
作者:林登立(Teng-li Lin) | 首次發表於 2020-07-01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0412_(33).0008
摘要 Abs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