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內容 | 第 31 期 December 2003
作者:王振寰(Jenn-Hwan Wang) | 首次發表於 2020-07-02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0312.0001
摘要 Abstract
本文討論全球化對後進國家的影響,首先,我將指出1980年代之後全球化有利於後進國家的工業化,但是整體而言,他們與先進國之間的所得差距卻在增加。其次,我將討論在後進國家中,東亞國家的表現比其他地區優異,這主要與發展型國家的介入、以及區域經濟的整合和發展有關。第三,我將討論東亞發展型國家的轉型與先進國家轉變為競爭力國家之間的異同,以及這樣的轉變將會面對哪些新的問題和可能的危機,同時我將簡要的討論在全球化趨勢下台灣經濟發展所遭遇的特殊困境。最後,在結論部分我將討論東亞是否可做為其他後進國家發展的模仿對象,並指出雖然國際和國內政治經濟環境不同,但國家對後進國家的經濟發展仍有相當的重要性。

關鍵字:全球化、東亞、後進國家、發展型國家、競爭力國家
作者:Raymond Sin-Kwok Wong | 首次發表於 2020-07-02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0312.0047
摘要 Abstract
本文透過既有社會流動研究累積的見解,檢視最近一個以教育同質婚配的跨時與跨國分析用於衡量社會開放性的學術辯論。由於辯論雙方在方法論上均存在若干問題,本研究質疑他們對教育同質婚配分析的效度。其中較有疑義之議題包括雙方在教育分類上並不一致,也不相容;教育類別歸屬上的偏誤,以及跨時分析在研究設計上不夠適切。本研究分析台灣從1976年至1997年婚配同質性的趨勢,分析的結果進一步挑戰上述雙方的研究發現,同時也對教育同質婚配的變遷研究提供新的洞察視角。資料分析的結果顯示,教育同質婚配模型的各個參數間,存在著非同步性的變異。而且,在教育同質婚配模型中,內在關聯參數的變化呈現一條平滑、細長的U字曲線,意味著地位封閉之論點獲得資料的支持,而不是相關研究所認為的-呈現一個倒U字曲線;一個線性趨勢;或是一個不變模式的各種變化形態。

關鍵字:
社會流動、婚姻、教育同質婚配、比較研究、台灣 
作者:陳杏枝(Hsin-Chih Chen) | 首次發表於 2020-07-02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0312.0093
摘要 Abstract
本文試圖了解民間信仰在都會區中的轉變情形。舊加蚋地區位於台北市西南一角,在整個台北市中此區的宮廟神壇成長快速,研究此區有其代表性。從2000年3月至2002年8月進行宮廟神壇的實地訪談,一共訪得113間。加蚋地區是中南部移民北上的落腳處,大量湧入的外來人口使得具有公廟性質的宮壇,無法扮演傳統村廟的地方整合功能,反而是由私壇向公廟發展的宮壇,比較能擔負起整合人群的功能,但是這種整合已脫離地緣關係。爐主頭家或是重要的委員,絕大部份不是當地人。此區宮壇大都是自行到佛像店雕像開光,絕大部份會提供辦事服務,經由辦事的媒介,結合一批社會背景相似的信眾,其組織運作類似社團。宮壇提供信眾情感或財務上的支援,甚至是休閒活動。另外,對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以及職業經常流動的信眾而言,宮壇是幫助個人成長的團體,並藉由籌備活動,學習組織、計畫、採購的能力。台灣以往並未有社區營造的積極做法,因此宮壇是弱勢移民因應都會生活的一種方式。此外,宮主若較年輕,教育程度稍高,就會做一些大幅度的改革,譬如,不燒金紙、鼓勵打坐自修等;改革的宮壇已具有新興宗教的雛形。總之,都會生活型態促使民間仰轉變,脫離了地緣關係的信仰形式。

關鍵字:宗教變遷、社會變遷、社區信仰、台灣宗教、乩童
作者:周桂田(Kuei-Tien Chou) | 首次發表於 2020-07-02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0312.0153
摘要 Abstract
本文企圖從風險社會理論的角度,思考全球化到底帶來哪些問題視域,構成哪些基本的風險?同時,全球化本身構成風險之內在動力邏輯為何?同時,本文將嘗試性的思考在地學者面對風險問題實踐之認識觀為何,這個面向包括了討論全球在地化意義,並衍生分析全球(普遍)與在地(特殊)相互交盪的全球在地化風險,探討其在方法論上應加以關注的地方。
同時,本文討論比較了解工業革命與當代知識/科學(技)/資本所造成相當不同之巨大社會變遷與變動、衝擊與影響,進而指出當代人類進入高科技全球化資本主義所造成的「控制革命新危機」。在這個分析架構下,進一步嘗試勾勒全球化風險的動態面向與其之間的動態關係。
最後,對全球在地化風險的研究認識討論上,本文指出研究者面對不同地區或國家,應注意到非西方社會在長期政治殖民解放後,結構上仍存在新的一波文化、經濟或高科技的殖民,對這些社會而言,論述全球化風險時,豈不應有自我的reflexivity。

關鍵字:工業革命、知識、科學、科技、全球資本、普遍與特殊、控制革命新危機、全球化風險、全球在地化風險、高科技殖民 
作者:李易駿(Yih-Jiunn Lee)、古允文(Yeun-Wen Ku) | 首次發表於 2020-07-02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0312.0189
摘要 Abstract
自1990年Gosta Esping-Andersen提出「福利體制」(welfare regimes) 概念,並歸納出自由的、組合主義的、與社會民主的三種西方福利國家體制,引發不少學者的後續研究。其中一個重要議題即東亞國家的福利體制特性為何?能否歸入前述三種西方福利國家體制?為解答這個議題,本文以日本、韓國、台灣為研究對象,探析東亞作為一種福利體制的核心特性,並進一步以跨國比較的資料來呈現日、韓、台在福利提供與輸送的特性,以突顯這三個東亞國家與主要福利國家的差異及獨特性。初步發現,亞洲四小龍中的台灣和韓國,不但在國家與社會發展中存有所謂「發展/累積的」取向的結構,同時這種「發展/累積的」的取向也成為一種核心要素特性,其表現在福利制度與產出中,形成一種「發展型」的福利體製而異於西方諸國。而日本雖表現得與台韓不同,其特性不限於「發展型」特徵,而同時具有各種體制的部分特性。本文發展型福利體制的主要特性為:較大的差別待遇、較高的家庭福利能力、偏低(低與中低)的社會安全支出、中高(中與高)的福利階層化,以及高的個人福利承擔責任與低的年金涵蓋率。

關鍵字:福利體制、東亞、發展型體制、比較社會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