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內容 | 線上優先出版 Online First
作者:張貴閔(Kuei-Min Chang) | 首次發表於 2024-05-21
DOI:
摘要 Abstract
(本文尚待排版與校對)

神明信仰為臺灣民眾最主要的信仰,其香火多由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移民攜來,隨其在臺灣逐漸落地深根,加以地理和政治阻隔,創造了臺灣民間宗教發展的內生制度環境。1987年底兩岸開放交流後,原本抽象、精神上的中國祖庭,成為信徒具體可謁祖的進香地點,國內宮廟興起到中國進香的風潮。在兩岸重新連結、建構的分靈與分香網絡的脈絡下,神像做為靈力的具化,變成兩岸民間宗教交流中的主體。本文探討中國神像在臺遶境的動員模式、過程、以及其影響。文章主要論點為:中國祖廟神尊遶境的動員成效在於其能否成功嫁接臺灣民間宗教的制度邏輯;民間宗教統戰有其結構限制,中國祖廟在兩岸政教制度秩序中的雙重弱勢,限制了其宗教能動性。首先,中國祖廟神尊缺乏臺灣地方連結,而必須搭載接駕宮廟的廟際網絡,每次來臺遶境路徑,都須經由中介組織重新協商。因此,中國神尊每一次來臺遶境,都是一個特設「跨海峽宗教聚集事件」的創造,其文本的去鑲嵌化、人事集結的暫時性、各類參與者詮釋的開放性,使每次事件發展的軌跡與效果不可預期。再者,當中介者缺乏社群正當性,在遶境實作中,往往難以有效統整祖廟和承接廟宇雙方需求,不但製造衝突敘事,還限制了中國祖廟在臺遶境動員的能力。

關鍵詞:遶境、宗教交流、宗教統戰、聚集事件、民間宗教
作者:劉仲恩(John Chung-En Liu)、江順楠(Shun-Nan Chiang)、黃奕臻(Yi-Chen Huang)、魏揚(Yang Wei) | 首次發表於 2024-05-21
DOI:
摘要 Abstract
(本文尚待排版與校對)
全球氣候危機的嚴重性日增,臺灣政府制定了「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並將「公正轉型」列為核心戰略之一。基於此政策背景,這篇研究議題論文旨在探討「公正轉型」的概念流變,並藉以思考其在臺灣背景下的意義與挑戰。本文首先回顧公正轉型的概念史,探討其如何在環境污染及勞工權益的爭議中浮現,並且在國際氣候治理場域成為主流典範,但也因論述範疇擴展,對於如何達到公正的低碳社會,開展出多種潛在衝突的想像和政策提案。我們接著深度回顧兩個和公正轉型相關的學術核心議題:(一)勞工在就業權和環境污染間的拉鋸;(二)公正轉型和環境、氣候與能源正義概念的交互對話。整體而言,我們將公正轉型視為一個「觸發型概念」,其重要性在於突顯了邁向淨零排放過程中的各種爭議和不平等,豐富了既有能源和氣候治理的論述視野。最後,我們也具體討論公正轉型概念目前的侷限和發展瓶頸。公正轉型聚焦氣候議題中的社會面,把轉型過程中的不平等納入視野,超越過往以技術為主軸的傾向,相關研究特別需要跨領域與系統性觀點,而社會學能為臺灣在地脈絡的公正轉型研究作出貢獻。

關鍵詞:公正轉型、氣候變遷、社會技術轉型、環境勞動研究、環境正義